拥抱真实的信息, 避免成为韭菜

新手1/10/2025, 3:06:51 AM
作者强调了获取多元化和真实信息的重要性,建议避免依赖单一渠道和KOL的偏见,警惕小道消息的误导。 他还指出,行业中虚假流量泛滥,呼吁关注真实用户和影响力,避免陷入“流量成瘾”。 在AI普及的背景下,作者提倡重视原创想法和创造新内容,以吸引受众。 最后,他强调建立互利互惠的真实联系,珍惜时间,避免单方面的索取。 作者希望在2025年,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有意义和创意的内容。

转发原文标题:《2025 拥抱真实:真实的信息与用户,真实的创造与链接》

貌似所有人都对 2025 充满期待,市场原因,热点原因。项目方、韭菜、KOL、VC… 所有人都准备大干一场。

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我开始警惕,当所有人都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被”大干一场。

回顾 2024 年,我希望 2025 年我所接触和我所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对行业有正向价值的东西。

真实的信息:信息茧房无处不在,我们追求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真实的信息

不要迷信单一渠道

今年第一次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件事情就是美国大选。如果你只看 Polymarket 你一直会觉得特朗普稳赢,中间的波动会让你始料未及。

如果你只看“某些美国党媒”,你又会觉得哈里斯还是有胜算的;而信息渠道再换成推特,你会发现推特上全是特朗普要赢的消息。

信息没有对错,但都又有狭隘。

所以,当我们仅用推特去评估一个项目热度、口碑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去看看链上数据、社区的讨论、与人交流等等。

丰富自己渠道,让自己接收的信号更多元。

逃离 KOL 的偏见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 ai16z 的讨论,我机缘巧合的从一开始跟到了现在。

有好的,有坏的。比如在一开始时,创始人的口无遮拦,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的持仓,大如 Ansem, Him 这种级别的 KOL 也在公开 FUD ai16z。

在 eliza/Eliza 大小写之争上,不同 KOL 持有的意见也非常不同。

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批评一个项目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所有的观点脱离逻辑,而变得情绪化和固化,就是带有偏见的。

在这期间,如果你仅仅是看那些一直 bullish ai16z 的人,你会觉得项目的问题不值一提,当然你也需要承受那段时间的抛压。

同样在这期间,如果你只 Follow 那些不管 ai16z 怎么变好,都还在 FUD 的 KOL,你接受的信息也永远是负面的,这也将让你错过10倍甚至百倍的收益。

KOL 没有对错,只是每一个 KOL 都是一个信息茧房罢了。他们的质量有好有坏,但因为是个体,所以一定带有自己的固化认知甚至某种偏见。当你在调研某个项目的时候,不要忽视那些身边对某个项目有真正深入研究的的朋友。

警惕阴谋集团,你的小道消息都是“亏钱消息”

很多朋友都在推特上分享过,自己拿到的“小道消息” 80% 以上都是亏的。

我也一样,不是跟你分享“小道消息”心有恶意,而是因为大家都是 Play 的一环。

你不知道消息的真实性(会不会拉);

不知道消息的有效性(要拉到哪里);

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同样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买点够不够低);

……

这些消息“失真”的概率都太高了,以至于让这些“小道消息”到你这里都变成了“亏钱消息”。

真实的用户:拒绝虚假的数据繁荣,流量很重要,但不要流量成瘾

行业的流量变得更虚假,我们需要真实的影响力

不管是推特粉丝、网站流量,还是 AMA 人数,假流量越来越多,也养活了很多周边的“贩卖流量”的服务。

对于我自己的工作来讲,体会更深。

媒体的影响力,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素,很多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一般就是直接通过一些第三方工具,从流量角度判断这个媒体是否值得合作。

这也直接导致“买流量”,引来“生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任何一行都是如此。

但是“买来的流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影响力”;

引来的“生意”也并不能为他们带去“好的效果”。

在这个循环里:

平台要去买流量,让自己看起来影响力很大;

项目方需要好看的流量,证明做的事情是有效果的;

不同的平台相互竞争,买流量的成本逐渐提高;

流量变大,表面的效果变好,行业进入虚假繁荣,只有财富真实的转移到了“流量服务商”。

我愿称这种现象为“流量成瘾 TrafficSick”。一旦沾染上了,就会越陷越深。

如何去判断真实的影响力?

尝试与真实的人沟通,与行业内不同的角色交流,问问他们怎么看待某个问题,有没有看过某个内容,有什么评价等等。

这也是去年一年都去参加很多活动的原因,只有真正的与不同的朋友线下接触,交流,我才知道大家究竟怎么看待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什么,社区现在是什么氛围,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用户真正感兴趣的等等。

真实的影响力与真实的反馈,才能让我们进入正向循环。

不要怕流量低,不妨先打造一个有情感的小众社区。

以前在做广告的时候,一直被一个观点深深影响:

每个人的底层一定都会有一些共性,以至于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这件事情是“你被真正感动的”“你自己深深认可的”,在世界的某一端,一定就会有人跟你会有同样的共鸣。

就像是听音乐,“小众音乐”永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永远是有市场的。

所以从市场角度,解决的问题其实很清晰:

1- 你在做自己真正感动和认可的事情吗?

2- 你把这件事情传播得足够广了吗?

对于 Web3 来讲,虽然我们的市场在越来越大,但好处是,我们的流量并没有很分散。用户在哪些区域、使用哪些社交软件、你的竞品是什么,数都数得过来。

Loyal Member 一定是被你的某个“极端的概念、想法、态度”等吸引。只要你找到他们,他们就会因你而来,并开始聚集,进而形成社区。

不需要很多人,因为这几十个人,可能比几万个人的效果都好的多。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流量不行,而是担心我们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真正地吸引人。

真实的创造:当 AI 普遍成为所有人的创作工具,什么样内容才会吸引人?

今年除了对于 AI Agent 等概念的炒作外,AI 作为一种工具也在大大提升我们的生产力。但现在大家普遍会评论的一个点是:这个东西 AI 味好重。

不管你有没有发现,你都会逐渐发现的是:

你看到的内容将越来越同质化;内容框架和推理逻辑将越来越相似;论证引用的内容逐渐趋同;研究类内容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容易出水文)。

我知道某些内容平台,其实后台一直都是在用 AI 生产内容,扩充自己数据库,搞 SEO,赚流量的钱。

但用户也一定会审美疲劳。

那么在 AI 普遍称为创作工具的时候,什么样的东西才会吸引人?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1-我们应该重视 Idea。

对生产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打破固有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2-我们应该创造新东西。

人总会对“没有见过”的东西拍手称赞。创意,是不讲逻辑,是随意组合,也是“未曾见过”的。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造内容,而不是整理内容。

真实的链接:时间宝贵,不要随便浪费

一段长期和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互利互惠,而不是单方面不断白嫖的。

不认可你劳动价值的人,会不断的找你“帮个忙”;

对他人/社区小气的人,也不可能愿意为你的付出分享与之匹配的收益。

在 2025 大家都貌似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不要成为那个“只会索取”,而不愿付出的人。

今年我家的小狗生了一场大病,当我花了很多时间开始照顾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之前我一直只是在向她索取情绪价值。

我在满足自己马斯洛情感需求的时候,连她最基础的按时吃饭的饮食需求,我都不能满足。

今年很多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不要怕去寻求帮助,但一定记得不要一味索取,

互利互惠的链接,才是真实有效的链接。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今年做事的态度。

对认可的事情下重注,不要过多分散精力,也不要觉得做不好还有下一个机会。

以上算是我的 2024 总结和对自己 2025 的期待吧。

最后感谢在 2024 年选择深潮的合作伙伴,希望 2025 年一起加油,一起再做些更有意思,更有创意的事情。

看到这里的人,祝你 2025 都能在认可的事情有所收获,新年快乐🎉~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深潮 TechFlow】,转发原文标题:《2025 拥抱真实:真实的信息与用户,真实的创造与链接》。著作权归属原作者【Zolo】,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拥抱真实的信息, 避免成为韭菜

新手1/10/2025, 3:06:51 AM
作者强调了获取多元化和真实信息的重要性,建议避免依赖单一渠道和KOL的偏见,警惕小道消息的误导。 他还指出,行业中虚假流量泛滥,呼吁关注真实用户和影响力,避免陷入“流量成瘾”。 在AI普及的背景下,作者提倡重视原创想法和创造新内容,以吸引受众。 最后,他强调建立互利互惠的真实联系,珍惜时间,避免单方面的索取。 作者希望在2025年,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有意义和创意的内容。

转发原文标题:《2025 拥抱真实:真实的信息与用户,真实的创造与链接》

貌似所有人都对 2025 充满期待,市场原因,热点原因。项目方、韭菜、KOL、VC… 所有人都准备大干一场。

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我开始警惕,当所有人都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被”大干一场。

回顾 2024 年,我希望 2025 年我所接触和我所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对行业有正向价值的东西。

真实的信息:信息茧房无处不在,我们追求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真实的信息

不要迷信单一渠道

今年第一次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件事情就是美国大选。如果你只看 Polymarket 你一直会觉得特朗普稳赢,中间的波动会让你始料未及。

如果你只看“某些美国党媒”,你又会觉得哈里斯还是有胜算的;而信息渠道再换成推特,你会发现推特上全是特朗普要赢的消息。

信息没有对错,但都又有狭隘。

所以,当我们仅用推特去评估一个项目热度、口碑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去看看链上数据、社区的讨论、与人交流等等。

丰富自己渠道,让自己接收的信号更多元。

逃离 KOL 的偏见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 ai16z 的讨论,我机缘巧合的从一开始跟到了现在。

有好的,有坏的。比如在一开始时,创始人的口无遮拦,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的持仓,大如 Ansem, Him 这种级别的 KOL 也在公开 FUD ai16z。

在 eliza/Eliza 大小写之争上,不同 KOL 持有的意见也非常不同。

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批评一个项目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所有的观点脱离逻辑,而变得情绪化和固化,就是带有偏见的。

在这期间,如果你仅仅是看那些一直 bullish ai16z 的人,你会觉得项目的问题不值一提,当然你也需要承受那段时间的抛压。

同样在这期间,如果你只 Follow 那些不管 ai16z 怎么变好,都还在 FUD 的 KOL,你接受的信息也永远是负面的,这也将让你错过10倍甚至百倍的收益。

KOL 没有对错,只是每一个 KOL 都是一个信息茧房罢了。他们的质量有好有坏,但因为是个体,所以一定带有自己的固化认知甚至某种偏见。当你在调研某个项目的时候,不要忽视那些身边对某个项目有真正深入研究的的朋友。

警惕阴谋集团,你的小道消息都是“亏钱消息”

很多朋友都在推特上分享过,自己拿到的“小道消息” 80% 以上都是亏的。

我也一样,不是跟你分享“小道消息”心有恶意,而是因为大家都是 Play 的一环。

你不知道消息的真实性(会不会拉);

不知道消息的有效性(要拉到哪里);

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同样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买点够不够低);

……

这些消息“失真”的概率都太高了,以至于让这些“小道消息”到你这里都变成了“亏钱消息”。

真实的用户:拒绝虚假的数据繁荣,流量很重要,但不要流量成瘾

行业的流量变得更虚假,我们需要真实的影响力

不管是推特粉丝、网站流量,还是 AMA 人数,假流量越来越多,也养活了很多周边的“贩卖流量”的服务。

对于我自己的工作来讲,体会更深。

媒体的影响力,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素,很多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一般就是直接通过一些第三方工具,从流量角度判断这个媒体是否值得合作。

这也直接导致“买流量”,引来“生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任何一行都是如此。

但是“买来的流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影响力”;

引来的“生意”也并不能为他们带去“好的效果”。

在这个循环里:

平台要去买流量,让自己看起来影响力很大;

项目方需要好看的流量,证明做的事情是有效果的;

不同的平台相互竞争,买流量的成本逐渐提高;

流量变大,表面的效果变好,行业进入虚假繁荣,只有财富真实的转移到了“流量服务商”。

我愿称这种现象为“流量成瘾 TrafficSick”。一旦沾染上了,就会越陷越深。

如何去判断真实的影响力?

尝试与真实的人沟通,与行业内不同的角色交流,问问他们怎么看待某个问题,有没有看过某个内容,有什么评价等等。

这也是去年一年都去参加很多活动的原因,只有真正的与不同的朋友线下接触,交流,我才知道大家究竟怎么看待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什么,社区现在是什么氛围,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用户真正感兴趣的等等。

真实的影响力与真实的反馈,才能让我们进入正向循环。

不要怕流量低,不妨先打造一个有情感的小众社区。

以前在做广告的时候,一直被一个观点深深影响:

每个人的底层一定都会有一些共性,以至于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这件事情是“你被真正感动的”“你自己深深认可的”,在世界的某一端,一定就会有人跟你会有同样的共鸣。

就像是听音乐,“小众音乐”永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永远是有市场的。

所以从市场角度,解决的问题其实很清晰:

1- 你在做自己真正感动和认可的事情吗?

2- 你把这件事情传播得足够广了吗?

对于 Web3 来讲,虽然我们的市场在越来越大,但好处是,我们的流量并没有很分散。用户在哪些区域、使用哪些社交软件、你的竞品是什么,数都数得过来。

Loyal Member 一定是被你的某个“极端的概念、想法、态度”等吸引。只要你找到他们,他们就会因你而来,并开始聚集,进而形成社区。

不需要很多人,因为这几十个人,可能比几万个人的效果都好的多。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流量不行,而是担心我们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真正地吸引人。

真实的创造:当 AI 普遍成为所有人的创作工具,什么样内容才会吸引人?

今年除了对于 AI Agent 等概念的炒作外,AI 作为一种工具也在大大提升我们的生产力。但现在大家普遍会评论的一个点是:这个东西 AI 味好重。

不管你有没有发现,你都会逐渐发现的是:

你看到的内容将越来越同质化;内容框架和推理逻辑将越来越相似;论证引用的内容逐渐趋同;研究类内容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容易出水文)。

我知道某些内容平台,其实后台一直都是在用 AI 生产内容,扩充自己数据库,搞 SEO,赚流量的钱。

但用户也一定会审美疲劳。

那么在 AI 普遍称为创作工具的时候,什么样的东西才会吸引人?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1-我们应该重视 Idea。

对生产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打破固有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2-我们应该创造新东西。

人总会对“没有见过”的东西拍手称赞。创意,是不讲逻辑,是随意组合,也是“未曾见过”的。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造内容,而不是整理内容。

真实的链接:时间宝贵,不要随便浪费

一段长期和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互利互惠,而不是单方面不断白嫖的。

不认可你劳动价值的人,会不断的找你“帮个忙”;

对他人/社区小气的人,也不可能愿意为你的付出分享与之匹配的收益。

在 2025 大家都貌似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不要成为那个“只会索取”,而不愿付出的人。

今年我家的小狗生了一场大病,当我花了很多时间开始照顾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之前我一直只是在向她索取情绪价值。

我在满足自己马斯洛情感需求的时候,连她最基础的按时吃饭的饮食需求,我都不能满足。

今年很多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不要怕去寻求帮助,但一定记得不要一味索取,

互利互惠的链接,才是真实有效的链接。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今年做事的态度。

对认可的事情下重注,不要过多分散精力,也不要觉得做不好还有下一个机会。

以上算是我的 2024 总结和对自己 2025 的期待吧。

最后感谢在 2024 年选择深潮的合作伙伴,希望 2025 年一起加油,一起再做些更有意思,更有创意的事情。

看到这里的人,祝你 2025 都能在认可的事情有所收获,新年快乐🎉~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深潮 TechFlow】,转发原文标题:《2025 拥抱真实:真实的信息与用户,真实的创造与链接》。著作权归属原作者【Zolo】,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Mulai Sekarang
Daftar dan dapatkan Voucher
$100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