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C能否冲上11万?#
比特幣突破107,000美元,目前報價105,000美元,距離歷史高點109,580萬美元僅一步之遙。你覺得比特幣能否刷新歷史新高,衝擊11萬美元?請分享你的分析和預測!
🔵 #AI 代理板块市值回升#
據CoinGecko數據,AI代理板塊總市值回升至68.62億美元,過去24小時漲幅1.2%。其中,VIRTUAL大漲18.5%,AI16Z漲7.1%。你看好哪些AI代幣?如何布局你的持倉策略?來聊聊你的看法!
使用以上推薦話題發帖,發布你的觀點與交易策略,每日發帖即可賺取社區成長值!
📌 每日發帖可獲得 100 成長值,解鎖專屬福利:評論高亮、動態裝飾、月度成長值抽獎等多重權益!
🎁 月度抽獎獎品包括 MacBook Air、精美週邊、熱門代幣等超值好禮!
立即發帖 👉 https://www.gate.io/post
更多成長值任務,請更新 App 至最新版,並在【動態】頭像旁點擊成長值圖標查看。
解析 Ondo Finance:美國 RWA 怎麼搞?
撰文:曼昆
當下,RWA 着實是火。
從 4 月初的香港 Web3 嘉年華,到近期 Web3 律師圈子,大家聊的都是 RWA。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 RWA 是比較靠譜和安全的「發幣」方式。
前幾天,曼昆律師和大家聊過中國新晉 RWA 項目,比如《曼昆研究 | 解碼中國內地特色 RWA:實踐特徵、風險剖析與優化路徑》,也和大家分享過當前 RWA 的玩法,比如《曼昆律師|分裂的 Web3 世界,至少有三種 RWA》。
不過,要說 RWA 的先例和龍頭,那咱還得將目光轉向美國。裏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 Ondo 了吧。尤其是這兩天,美國證監會(SEC)還與之會面,探討合規發行代幣化證券方案,着實爲 Ondo 的成績單上再次敲了個大大的 S。
* 圖源:SEC 文件截圖
因此,本篇文章,曼昆律師就基於 Ondo 的 RWA 模式,來和大家再嘮嘮美國 RWA 的玩法。
Ondo RWA 模式拆解
Ondo 之所以被業內稱爲是 RWA 龍頭項目,曼昆律師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大部分項目還在思考「拿什麼現實資產上線發幣融資」的時候,Ondo 就已經把美國國債、貨幣市場基金這些資產搬上了鏈,並融入了 DeFi 玩法。
就拿 Ondo 發行的代幣 USDY(Ondo US Dollar Yield Token)來說,其背後錨定的現實資產是短期美國國債和銀行存款,這就意味着:
第一,該資產有着實打實的收益支撐。USDY 本質上是收益型穩定幣,投資者每日可以享受美債或者銀行存款帶來的收益;
第二,透明度和安全性有保證。該資產的底層邏輯,比如托管、審計、收益分配等,依然沿用了傳統金融的合規標準。
另外,USDY 採用了破產隔離架構,儲備資產與發行主體徹底分離,一旦發生極端情況,投資者對儲備資產享有優先索償權。除了 USDY,Ondo 還發行了錨定美國短期國債基金的 OUSG,其邏輯也與 USDY 類似。
因此,曼昆律師認爲,從某種程度上,Ondo 更像是把傳統金融的理財產品與清算機制搬到了鏈上,在保障收益和風險可控的同時,賦予資產鏈上流動性。
說到資產流動性,那就要再提一下 Ondo 團隊的另一個產品 Flux Finance。
如果說,發幣只是 RWA 的第一步,那麼如何讓 RWA 代幣在鏈上流動起來,才是增值的關鍵。於是,就有了 Flux Finance——一個 RWA 專屬的借貸協議。
Flux 跟常見的借貸協議(Compound、Aave)不同的點在於,它允許用戶把這些代幣化國債(比如 OUSG)作爲抵押品,借出 USDC 等穩定幣。
那麼,問題來了:國債這些是 100% 的證券屬性,放 DeFi 裏會不會觸碰美國監管?
Ondo 的解法是許可制:不是誰都能拿 OUSG 來借貸,得通過合規審查,確保你是符合條件的投資者。也就是說,通過中心化的審核制,避免了 DeFi 裏「什麼資產都能抵押」的無序狀態,確保鏈上借貸活動也在合規框架下進行。
這一設計,無異於爲接下來整體鏈上 RWA+DeFi 的合規,樹立了模板。
其實到這裏,RWA 的玩法已經是個閉環。但是 Ondo 在 RWA 領域,依然開疆擴土——RWA 既然這麼火,各個項目都想做 RWA,那怎麼發行,在哪裏流通呢?總得有個基礎設施吧。
是的,Ondo 在基礎設施層面也沒閒着。它自建了一條鏈 Ondo Chain,專門爲 RWA 量身打造,核心玩法是:
這麼一套架構,既能滿足機構對安全、監管的要求,也保證了 Web3 原生的開放性。
當然,有了基礎設施供大家發幣,那麼代幣標準也得安排上。於是,Ondo 在 2024 年宣布打造 Ondo Global Markets(Ondo GM)的計劃。
一開始,Ondo GM 的設計還是相對傳統,走的是「券商指令模式」,代幣代表投資者在傳統券商下達的持倉指令,整體偏許可制、封閉式。
但根據 2025 年 2 月 Ondo 博文現顯示,在與開發者、TradFi 機構、美監管官員的深入交流後,Ondo GM 正在重新設計了代幣化框架,將 RWA 代幣打造成類似於穩定幣這種,代幣本身自由流轉,但分發層內嵌合規許可的邏輯。這樣一來,任何代幣發行者都可以通過 Ondo GM 發行合規且靈活的 RWA 代幣。
綜上,當別人還在研究怎麼發 RWA 資產的時候,Ondo 已經做起了一套 RWA 資產如何從傳統金融世界,順利嫁接到鏈上的全鏈路系統。
Ondo 之於美國 RWA
聊完 Ondo 的 RWA 模式,咱們再來拉高一層,看看 Ondo 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又推動了美國 RWA 行業哪些進展?
曼昆律師認爲,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出發:
市場層面
當前行業中,很多人聊起 RWA,更多的敘事都停留在「幫傳統企業發幣融資」這一步。但曼昆律師認爲,RWA 的真正價值,從來都不只是發個幣。對優質資產來說,探索 RWA,是讓已具備價值的資產獲得更高的流動性機會和使用效率,門檻較之 ABS、REITS 等相對寬松,更可以使用通證可編程的特性,在未來找到更多激活資產的組合方式。
在這一點上,Ondo 的設計算是給行業樹立了一個標準。
不管是它已經發行的兩款 RWA 代幣,還是正在打造的 Ondo GM,都在建設一個 7*24 小時流通、隨時鑄造和贖回的新金融市場,打破了傳統金融那套「只在上班時間開盤」的規則。
當然,流通只是第一步。傳統金融產品也不是不能流通,只不過,它們的流動性往往局限在特定時間、特定平台,跨市場、跨資產的玩法基本被鎖死。就像你買了黃金 ETF、債券基金,這些資產雖然在帳戶裏「流着」,但你能幹嘛?最多等着漲跌,或者換個平台再買賣,想參與點借貸、收益、衍生品這樣的玩法,基本是沒門。
而 Ondo 的 RWA 設計,就是將這些「圍牆」打破。尤其是 DeFi 玩法,可以將這些代幣化的傳統金融資產拉進鏈上各類應用場景。說白了,就是讓這些原來只能「躺賺」的資產在鏈上重組增值,這可能才是挖掘 RWA 真正價值方向。
合規層面
市場層面的邏輯其實很好實現,有技術有資金就好辦。但在美國市場,想把證券資產搬上鏈,合規才是關鍵門檻,尤其是在前幾年美國 SEC 步步緊逼這下。
所以說,Ondo 能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大做強,合規層面必然有一定的說道。
首先,曼昆律師在訪問 Ondo 平台時發現,很多產品在美國 IP 下無法使用,比如代幣類。這意味着,Ondo 在產品設計上,通過主動對美國用戶設限,規避掉美國監管的高壓區域。
當然,光屏蔽美國 IP 是不夠的。因爲錨定的資產來自美國市場,Ondo 在托管、審計、破產隔離這些與資金直接掛鉤的環節,必須嚴格遵循了美國合規標準,即使面向用戶來自海外。因此,Ondo 在這些環節採取了諸如:將資產托管在受美監管的信托機構(如 Ankura Trust),借貸玩法嚴格進行許可和資質審核,設計破產隔離機制,保障投資者優先索償權等措施。
但問題在於,海外市場有了,美國市場又該怎麼辦?
2025 年,Ondo 聯合 Davis Polk 律師事務所,與美 SEC 就代幣化證券合規進行商談,於是有了上文曼昆律師提到的「包裹型證券代幣」的方案,即通過分發層嵌入權限控制,探索註冊豁免、市場結構豁免等路徑,試圖讓代幣化證券在美國市場找到合法落地的空間。
也就是說,Ondo 一邊用現有的合規框架,穩扎穩打跑通非美市場;另一邊又主動和美國監管對話,試圖在高壓環境中,探出一條 RWA 資產合規落地的可能性。
曼昆律師實務建議
聊了這麼多,讓我們重新回到最關鍵的問題:美國 RWA 到底怎麼玩?
曼昆律師的建議是:別幻想一步到位,規避 + 探索,平衡 + 分步,才是最現實的打法:
第一,市場不缺產品,缺的是「活路」。美國證券市場體量大、資產質量高,確實是 RWA 的理想池子。但監管壁壘也高,從證券法、市場結構,到經紀商、反洗錢,每一環都是「地雷區」。雖然現在加密友好的 SEC 主席上臺,但誰也不知道接下來監管方向會往哪裏拐彎。所以說,還是非美市場先落地,資產端保證符合監管爲上。
第二,想學着設計更多玩法,但邊界也要注意。尤其是 DeFi 玩法,固然很豐富,但在美國市場,玩法越花哨,監管越敏感。另外,也別總想着去中心化那條路,事實證明想合規,還是需要中心化的參與,尤其是借貸、衍生品這類高風險場景,中心化的限制讓玩法更加安全透明。
第三,多與監管對話,提前鋪路。別想着繞過去,繞不過去的。美國市場監管強勢,想做大,必須有自己的合規布局,包括提前與律所合作,或者組建自己的法務團隊,主動與美 SEC 對話,探索合規路徑。
總之,先把市場和合規兩大護城河挖好,再慢慢找路突破,別想着一口喫成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