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DeFi復蘇跡象顯現 Aave或將引領行業增長
DeFi領域潛在復蘇跡象浮現,Aave或將引領行業增長
近期,DeFi領域的復蘇跡象開始顯現。一位分析師分享了DeFi可能即將反彈的觀點,主要論據包括:
在宏觀環境方面,联准会降息50個基點可能標志着轉折點。M2供應量再次上升,比特幣價格走勢也與過去週期類似,暗示可能開啓新一輪牛市。
雖然激進降息可能預示經濟衰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仍存,但目前市場整體保持樂觀。經歷長期熊市後,DeFi估值可能被壓制,暗示該領域被低估。接下來將重點分析Aave在DeFi復蘇中的潛在地位。
Aave:準備迎接增長?
DeFi的TVL已從2022年低點大幅反彈,增長超過兩倍至770億美元。但仍比2021年1540億美元的峯值低50%,表明盡管興趣回升,DeFi估值仍遠低於上輪牛市高點。
1. 市場領導地位與活躍度
Aave是DeFi借貸領域的龍頭之一,允許用戶無中介借貸加密貨幣。平台於2017年推出,在2020年DeFi繁榮期獲得動力,近三年佔據DeFi借貸市場50%以上份額。其成功歸功於持續升級和推出新產品,如GHO穩定幣,以及4億美元的安全模塊等。"買入並分發"計劃通過創造穩定買盤支持長期代幣增長。
2024年,Aave的TVL達130億美元,顯示出強勁的用戶採納率和平台信心。GHO穩定幣的推出增加了收入來源,而向Aptos等非EVM鏈擴張也拓寬了市場範圍。
Aave的活躍貸款最近也有所增加。截至最新數據,Aave的活躍貸款達74億美元,顯著增長並鞏固了其在DeFi借貸市場的主導地位。這得益於其代幣經濟學的調整,減少了通脹壓力,並將收入分配給質押者,增強了對貸方的吸引力。
2. 低估值與積累潛力
盡管Aave地位領先,但其估值仍顯低估。幾個月前,Aave的價格與費用比率爲2.8倍,年收入2.4億美元。93%的代幣供應已流通,意味着Aave面臨的拋售壓力較小。經歷2.5年盤整後,Aave可能迎來反彈。近期突破暗示Aave可能處於新上升趨勢早期,成爲長期積累的吸引力資產。這一技術走勢加上堅實基本面,支持了其價格可能恢復的觀點。
3. 機構興趣
最近機構對Aave的興趣主要源於Aave Arc的推出,這是爲受監管金融機構設計的許可型DeFi產品。目前超過30家白名單公司可以訪問該平台,包括CoinShares、Wintermute和Galaxy Digital等。Aave Arc旨在通過提供合規環境,彌合傳統金融與DeFi間的鴻溝。
此外,某投資機構將Aave納入其數字資產組合。隨着美國可能降息,傳統利率下降將使DeFi的高收益更具吸引力。
今年ETH ETF的推出也可能爲DeFi帶來大量資金流入,Aave作爲以太坊借貸市場的領導者有望成爲主要受益者。
4. 競爭優勢
與競爭對手相比,Aave以多鏈能力和更廣泛的資產支持脫穎而出。Aave在Polygon、Avalanche和Fantom等多個網路上運營,覆蓋面更廣,費用更低,交易更快。
此外,Aave支持更多樣化的抵押品,從傳統加密貨幣到代幣化資產和質押衍生品。這種多元化,加上閃電貸款和GHO穩定幣等功能,幫助Aave在DeFi市場佔據更大份額。
5. 未來催化劑
Aave 2030是Aave Labs的戰略提案,旨在未來幾年內擴展協議並引入新功能。主要目標包括:
Aave的總體目標是到2030年建立可持續、跨鏈、合規的DeFi生態系統,作爲零售和機構用戶的核心基礎設施。
看漲因素
看跌因素
總的來說,Aave作爲DeFi龍頭之一,在行業復蘇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投資者仍需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環境和監管動向,權衡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