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爲偶像應援 · Gate送你直達 Token of Love! 🎶
家人們,現在在Gate廣場爲 打 Token of Love CALL,20 張音樂節門票等你來瓜分!🔥
泫雅 / SUECO / DJ KAKA / CLICK#15 —— 你最期待誰?快來一起應援吧!
📌 參與方式(任選,參與越多中獎幾率越高!)
1️⃣ 本帖互動
點讚 & 轉發本帖 + 投票你最愛的藝人
評論區打出 “我在 Gate 廣場爲 Token of Love 打 Call !”
2️⃣ 廣場發帖爲 TA 打 Call
帶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發帖內容任選:
🎵 最想現場聽到的歌 + 心情宣言
📣 應援口號(例:泫雅女王衝鴨!Gate廣場全員打 Call!)
😎 自制表情包/海報/短視頻(加分項,更容易中獎!)
3️⃣ 推特 / 小紅書發帖打 Call
同樣帶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內容同上,記得回鏈到表單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008
🎟️ 獎勵安排
廣場優質發帖用戶:8張門票
廣場幸運互動用戶:2張門票
Twitter 優質發帖用戶:5張門票
小紅書優質發帖用戶:5張門票
📌 優質帖文將根據文章豐富度、熱度、創意度綜合評分,禁止小號水貼,原創發帖更易獲獎!
🕒 8
2023WAIC大會直擊:國產AI大模型加速落地算力芯片企業爭相“秀肌肉”
記者:徐一鳴見習記者:孫文青
7月6日,以“智聯世界、生成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拉開帷幕。展會首日,一位參展人員笑稱“不跟大模型沾點邊都不好意思來參會”。
在此次展會上,登臨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導體、沐曦等多家參展商或推出新品,或帶來了產品最新落地成果。
算力芯片企業爭相“秀肌肉”
無論從參展企業數量,還是展覽面積來看,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均創歷屆之最。 5萬平方米的世博主展覽館吸引了超過400家參展企業,首發首展新品達到30餘款。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以及為之提供算力支撐的芯片、智能計算企業是一眾參展商中的“亮點”。
在展會現場,瀚博半導體、燧原科技、登臨科技等國內芯片均利用自家產品演示運行大語言模型、AI繪畫、文生PPT等。
高端GPU芯片公司瀚博半導體已連續三年參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此次,瀚博半導體“一口氣”發布了包括SG100全功能GPU芯片、LLM大模型AI加速卡以及高性能生成式AI加速卡等6款新品,為AI大模型、圖形渲染和高質量內容生產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據公司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AI大模型和元宇宙需要GPU強大的AI並行算力和圖形渲染力支撐,為雲端大芯片企業打開了廣闊的市場前景。未來,具有並行計算能力的GPU芯片作為大模型計算的“大腦”將為大模型生成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支撐。
同樣作為芯片設計企業,燧原科技在此次展會上發布了文生圖MaaS平台服務產品——燧原曜圖,能夠為用戶提供大模型的微調和MaaS服務並提升大模型應用的上線速度和效率。登臨科技和天數智芯則“搶先一步”,直接帶來了應用落地的實際案例。
記者在登臨科技展台注意到,公司此次一併推出了大模型、智算中心、創新應用以及創新硬件四個展區。在大模型展示區域,登臨科技特別展示了最新一代創新通用GPU產品-GoldwasserII系列以及基於開源大語言模型可交互界面。
在此次展會上,作為國內首家量產通用GPU企業,天數智芯對外宣佈公司天垓100芯片在日前完成百億級參數大模型訓練後,將繼續完成更大參數規模的大模型訓練。
除通用算力芯片外,基於高性能芯片的AI模型應用也是行業未來“重頭戲”。一直以來,匯納科技通過AI傳感器、人工採集、互聯網以及AI模型生產四大渠道,為實體商業領域的購物中心、零售品牌等用戶以及各級政務提供標準化或定制化的數據支持服務。下一步,公司將基於現有數據底座推動更多企業、政務部門數字化轉型。
“人均算力”市場前景廣闊
展會上的火熱程度僅僅是國內大模型快速發展的一隅。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紛紛出台相關支持舉措,開展大模型創新算法及關鍵技術研究,加強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佈局,加速人工智能基礎數據供給,從而構築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按中國信通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從短期來看,AI大模型無疑將成為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發展“新引擎”。
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不少算力芯片參展商較為看好AI大模型發展過程中的國產化機遇。
“大模型應用發展直接將英偉達帶入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對於我們國內廠商來說的話,其實也存在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上述參展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在算力中心或者其他的細分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必然是一個趨勢,至少往後5-7年,相關企業還是會保持比較高速的增長。
不過,區別於海外大模型發展路線,登臨科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未來中國大模型的發展跟海外是不一樣的。海外是主要是面向C端,比如亞馬遜、谷歌、OpenAI這些,那麼中國會有很多公司主要做B端,像在醫療、國央企的應用。因此,整體解決方案的性能、功能和性價比格外重要。”
面對AI大模型對於底層算力需求與日俱增,天數智芯董事長兼CEO蓋魯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大家現在能看到很多從事大模型開發的企業,少的需要百億參數,多的需要幾千億參數,所以未來對算力的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多。用同行的話來說,未來應該是按人均算力,即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算力,就像現在計算每天人均消耗多少電量一樣。
多家券商在近期研報中表示,大模型催生算力需求,AI產業需求持續爆發。國內大模型自研AI大模型進入“百花齊放”階段,大模型的湧現開啟了算力“軍備賽”。同時,大模型參數呈現指數規模,進一步引爆海量算力需求。隨著國內外科技企業持續對AI大模型領域的投入,AI產業相關的芯片產業鏈將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編輯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