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加密货币市场展望:比特币的崛起与未来2024年加密货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比特币的表现尤为耀眼。仅在过去一个月内,比特币就实现了超过50%的涨幅。这种令人瞩目的市场表现背后究竟有何驱动因素?这种疯狂的势头是否能够持续?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任何资产价格的上涨都离不开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我们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来分析比特币的市场表现。### 供给侧分析随着比特币减半周期的不断推进,供给侧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我们仍需关注潜在的抛压情况:目前,根据共识机制新产生的比特币数量不足200万枚。而且,即将到来的减半事件将进一步降低新增供应量。观察矿工账户持币量,长期维持在180万枚以上,表明矿工群体并无明显抛售意愿。另一方面,长期持有者的比特币数量持续增长,目前约为1490万枚。实际高流通性的比特币数量相对有限,市值不到3500亿美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均5亿美元的持续买入能够推动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 需求侧分析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ETF带来的流动性提升2. 富裕群体持有资产价值的增长3. 金融业务比短期投机更具吸引力4. 对基金而言,比特币是不容错过的投资标的5. 比特币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ETF:比特币本轮牛市的独特催化剂比特币ETF获得SEC批准,为其进入传统金融市场打开了大门。合规资金终于可以流入比特币市场,而在加密货币领域,传统金融资金主要流向比特币。比特币的通缩特性使其容易形成投机泡沫和追涨杀跌行为。只要基金持续买入比特币,其价格就会不断上涨,持有比特币的基金业绩表现优异,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进一步推高比特币价格。而未持有比特币的基金则面临业绩压力,甚至可能遭遇资金撤离。这种模式在房地产市场已被华尔街玩转多年。比特币的特性更适合这种投机游戏。过去一个月,每个交易日平均净买入不到5亿美元,却带来了超过50%的市场涨幅。这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交易量。ETF还从流动性角度提升了比特币的价值。2023年全球传统金融市场规模(包括不动产)达到约560万亿美元。这表明当前传统金融的流动性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比特币的流动性远不及传统金融资产,但传统金融的接入无疑可以为比特币创造更高估值所需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规流动性只能流向比特币,而不能流向其他加密货币。比特币已经不再与其他加密资产共享同一个流动性池。### 富人偏好与比特币价格上涨根据市场调研,加密货币领域的亿万富豪在牛市中通常持有大比例的比特币,而中产阶级或以下的投资者持有比特币的比例往往不超过其投资组合的1/4。目前比特币在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占比为54.8%。如果您周围的人持有比特币的比例远低于这个数字,那么比特币很可能主要集中在富人和机构手中。这引出了一个现象:马太效应——富人持有的资产会持续增值,而普通人持有的资产则可能不断贬值。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马太效应,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这不仅是因为富人可能更聪明、更有能力,还因为他们天生拥有更多资源。聪明人、有用的资源和信息自然会围绕这些富人寻求合作机会。只要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纯粹靠运气获得的,就能形成乘数效应,变得越来越富有。因此,符合富人审美和偏好的资产必然会变得更加昂贵,而符合普通人审美和偏好的资产则会变得越来越便宜。在加密货币市场,富人和机构往往将非主流币作为从普通投资者手中获利的工具,而将流动性高的主流代币作为价值储存工具。财富会从普通投资者涌入小众币种,被富人或机构收割后,再流入比特币等主流币。随着比特币流动性的不断提升,它对富人和机构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 比特币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抢占金融市场份额SEC批准比特币现货ETF后,引发了多个层面的市场竞争。包括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在美国争夺ETF市场领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瑞士、香港等多个金融中心也纷纷跟进。机构砸盘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考虑到短期内积累的比特币数量有限,在国际环境不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抛售后能否重新买回仍是未知数。此外,失去支持ETF的比特币现货,发行机构不仅会损失手续费收入,还会失去对比特币定价的话语权。相应的金融市场也将失去对这种"数字黄金"——未来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定价权,以及比特币现货衍生品市场。这对任何国家和金融市场来说都是战略性的失败。因此,全球传统金融资本很难形成砸盘的共谋,反而可能在不断抢筹的过程中形成追涨效应。### 比特币:华尔街的"铭文"对于那些低成本、高赔率的资产,适度参与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资产组合的收益率,还能避免面临灾难性风险。比特币目前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估值仍相对较小,而且与主流资产的相关性不高(尽管不及以前的负相关)。因此,对主流基金来说,持有一定比例的比特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如果2024年比特币成为主流金融市场中回报最高的资产,那些没有布局的基金经理将难以向投资者解释。相反,即使持有1%或2%的比特币,即便不喜欢或亏损,也不会因为比特币的风险过多影响整体业绩,对投资者的汇报也会更加容易。### 比特币:华尔街基金经理的"私密花园"比特币网络的半匿名特性为基金经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主流交易平台需要KYC验证,但线下场外交易仍然可行。监管机构难以全面监控金融从业人员的现货持仓情况。前面的分析为基金经理投资比特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既然少量资金就能撬动比特币价格,在有充分客观理由的情况下,基金经理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公众资金为自己谋利呢?### 项目的流量自循环比特币长期受益于加密货币行业特有的流量自循环现象。其他项目为了借助比特币的影响力,不得不不断提高比特币的形象,最终将自己运营的流量反哺给比特币。回顾所有替代币的发行过程,都会提到比特币的传奇故事,讲述中本聪的神秘与伟大,然后声称自己要成为下一个比特币。这种模式使得比特币无需主动运营,就能通过模仿者的项目获得被动的品牌建设。当前项目竞争更加激烈,比特币上有数十个Layer2项目和数千万个铭文项目都在尝试借助比特币的影响力,共同推动比特币实现大规模采用。今年比特币生态首次出现如此多的项目提及比特币,因此今年比特币的流量自循环效应可能比往年更加强劲。### 总结相比去年,市场最大的变量就是比特币ETF的获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所有因素都在推动比特币价格上涨。供给减少,需求激增。综上所述,比特币很可能成为2024年最大的投资机会。
比特币2024年大涨50%背后:ETF催化与传统金融布局
2024年加密货币市场展望:比特币的崛起与未来
2024年加密货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比特币的表现尤为耀眼。仅在过去一个月内,比特币就实现了超过50%的涨幅。这种令人瞩目的市场表现背后究竟有何驱动因素?这种疯狂的势头是否能够持续?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任何资产价格的上涨都离不开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我们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来分析比特币的市场表现。
供给侧分析
随着比特币减半周期的不断推进,供给侧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我们仍需关注潜在的抛压情况:
目前,根据共识机制新产生的比特币数量不足200万枚。而且,即将到来的减半事件将进一步降低新增供应量。观察矿工账户持币量,长期维持在180万枚以上,表明矿工群体并无明显抛售意愿。
另一方面,长期持有者的比特币数量持续增长,目前约为1490万枚。实际高流通性的比特币数量相对有限,市值不到3500亿美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均5亿美元的持续买入能够推动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
需求侧分析
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ETF:比特币本轮牛市的独特催化剂
比特币ETF获得SEC批准,为其进入传统金融市场打开了大门。合规资金终于可以流入比特币市场,而在加密货币领域,传统金融资金主要流向比特币。
比特币的通缩特性使其容易形成投机泡沫和追涨杀跌行为。只要基金持续买入比特币,其价格就会不断上涨,持有比特币的基金业绩表现优异,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进一步推高比特币价格。而未持有比特币的基金则面临业绩压力,甚至可能遭遇资金撤离。这种模式在房地产市场已被华尔街玩转多年。
比特币的特性更适合这种投机游戏。过去一个月,每个交易日平均净买入不到5亿美元,却带来了超过50%的市场涨幅。这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交易量。
ETF还从流动性角度提升了比特币的价值。2023年全球传统金融市场规模(包括不动产)达到约560万亿美元。这表明当前传统金融的流动性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比特币的流动性远不及传统金融资产,但传统金融的接入无疑可以为比特币创造更高估值所需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规流动性只能流向比特币,而不能流向其他加密货币。比特币已经不再与其他加密资产共享同一个流动性池。
富人偏好与比特币价格上涨
根据市场调研,加密货币领域的亿万富豪在牛市中通常持有大比例的比特币,而中产阶级或以下的投资者持有比特币的比例往往不超过其投资组合的1/4。目前比特币在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占比为54.8%。如果您周围的人持有比特币的比例远低于这个数字,那么比特币很可能主要集中在富人和机构手中。
这引出了一个现象:马太效应——富人持有的资产会持续增值,而普通人持有的资产则可能不断贬值。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马太效应,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这不仅是因为富人可能更聪明、更有能力,还因为他们天生拥有更多资源。聪明人、有用的资源和信息自然会围绕这些富人寻求合作机会。只要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纯粹靠运气获得的,就能形成乘数效应,变得越来越富有。因此,符合富人审美和偏好的资产必然会变得更加昂贵,而符合普通人审美和偏好的资产则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在加密货币市场,富人和机构往往将非主流币作为从普通投资者手中获利的工具,而将流动性高的主流代币作为价值储存工具。财富会从普通投资者涌入小众币种,被富人或机构收割后,再流入比特币等主流币。随着比特币流动性的不断提升,它对富人和机构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
比特币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抢占金融市场份额
SEC批准比特币现货ETF后,引发了多个层面的市场竞争。包括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在美国争夺ETF市场领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新加坡、瑞士、香港等多个金融中心也纷纷跟进。机构砸盘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考虑到短期内积累的比特币数量有限,在国际环境不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抛售后能否重新买回仍是未知数。
此外,失去支持ETF的比特币现货,发行机构不仅会损失手续费收入,还会失去对比特币定价的话语权。相应的金融市场也将失去对这种"数字黄金"——未来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定价权,以及比特币现货衍生品市场。这对任何国家和金融市场来说都是战略性的失败。
因此,全球传统金融资本很难形成砸盘的共谋,反而可能在不断抢筹的过程中形成追涨效应。
比特币:华尔街的"铭文"
对于那些低成本、高赔率的资产,适度参与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资产组合的收益率,还能避免面临灾难性风险。比特币目前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估值仍相对较小,而且与主流资产的相关性不高(尽管不及以前的负相关)。因此,对主流基金来说,持有一定比例的比特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如果2024年比特币成为主流金融市场中回报最高的资产,那些没有布局的基金经理将难以向投资者解释。相反,即使持有1%或2%的比特币,即便不喜欢或亏损,也不会因为比特币的风险过多影响整体业绩,对投资者的汇报也会更加容易。
比特币:华尔街基金经理的"私密花园"
比特币网络的半匿名特性为基金经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主流交易平台需要KYC验证,但线下场外交易仍然可行。监管机构难以全面监控金融从业人员的现货持仓情况。
前面的分析为基金经理投资比特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既然少量资金就能撬动比特币价格,在有充分客观理由的情况下,基金经理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公众资金为自己谋利呢?
项目的流量自循环
比特币长期受益于加密货币行业特有的流量自循环现象。
其他项目为了借助比特币的影响力,不得不不断提高比特币的形象,最终将自己运营的流量反哺给比特币。回顾所有替代币的发行过程,都会提到比特币的传奇故事,讲述中本聪的神秘与伟大,然后声称自己要成为下一个比特币。这种模式使得比特币无需主动运营,就能通过模仿者的项目获得被动的品牌建设。
当前项目竞争更加激烈,比特币上有数十个Layer2项目和数千万个铭文项目都在尝试借助比特币的影响力,共同推动比特币实现大规模采用。今年比特币生态首次出现如此多的项目提及比特币,因此今年比特币的流量自循环效应可能比往年更加强劲。
总结
相比去年,市场最大的变量就是比特币ETF的获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所有因素都在推动比特币价格上涨。供给减少,需求激增。
综上所述,比特币很可能成为2024年最大的投资机会。